新京澳门葡萄城(中国)有限公司

新京澳门葡萄城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新京澳门葡萄城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红色足迹】追寻红色记忆,体悟澎湃精神——致知党支部联合致远党支部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
    2024-03-12  浏览次数:

为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学习鲁迅先生热切地追求真理,永不停顿地前进,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精神,2024年3月10日上午,致远党支部联合致知党支部开展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感受一代革命先锋的生命力量,体悟思想先驱的澎湃精神。



挖掘一端历史

北京鲁迅博物馆建成于1956年,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宫门二条19号鲁迅故居内,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同鲁迅故居,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比邻而居——鲁迅在1912年来到北京,在这里生活了长达十四年,并曾四次搬迁。此处旧居是他来到北京之后的第四个住处,也是在北京的最后一个住处。鲁迅生平陈列展紧扣“鲁迅的道路”这一主题,向观众呈现从青年时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晚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道路选择。鲁迅为人民的觉醒呐喊,为新文学的建设苦干,为社会的进步奋斗,成为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寻找一个人物

鲁迅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人。本名周豫才,后来改成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采用“鲁迅”这个笔名。年少时,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的过程。他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1909年从日本回到中国,两年之后,辛亥革命风起云涌。鲁迅所在的杭州和绍兴都是革命激烈的地方,革命思想旺盛。绍兴革命后,他对革命党非常不满:表面上是中华民国,但官员还是原来的人,只是换了个招牌而已。由此鲁迅看到了辛亥革命改天换地的背后,新瓶装旧酒的另一面。 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鲁迅已近40岁,他本来是一个旁观者,但历史不允许他旁观。

《狂人日记》问世,成为现代文学的一流经典。《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第一篇。由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一连写就十几篇小说,结集为《呐喊》。长期的写作,特别是晚年频繁的文化战斗,对鲁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不追求生命的长度,他讲究生命的质量和密度。他说,人生两个结局,一个是冻灭,一个是烧完。鲁迅选择烧完,因为冻灭意味着能量还没有消耗殆尽,生命就已经结束了,而选择烧完,是要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奉献出来之后走向死亡。鲁迅选择这种战士的死亡。



鲁迅,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名字,他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正所谓鲁迅精神。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充满着敬意,将鲁迅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和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分享一段故事

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曾在此居住。北屋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其正屋北面接出的一间小屋子便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北京民间把这种凸出于屋子后面的建筑形象地称为“老虎尾巴”。“老虎尾巴”的北面是两扇大玻璃窗,窗下横放着一张简陋的小木板床,东墙下放着一张老式的三屉桌,坐在桌前,可以从窗口眺望后面园子里的景物。桌上高脚煤油灯、毛笔、砚台、文具……一如其旧,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狭小而简陋的斗室里,短短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鲁迅创作发表了230多篇散文诗、小说和杂文。著名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可以说,鲁迅在这里的两年多时间,是他在北京的14年中工作最紧张、创作最旺盛的阶段。西三条21号,是鲁迅的生活世界,而今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房屋,陈设、用具都不再是具有内在特性的日用品,因为它们曾经和这里的主人有过如此密切的接触,向今天的我们传递着当年主人寄存在他们身上的信息,让我们不仅遥想当年它们的主人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情景。


   


拍摄一张照片

进入展馆,在顶部透光的序厅内,一件巨大的金属雕塑“破土而出”,直冲天际。装置作品采用中空设计,四壁上镂空雕出鲁迅作品中的名言警句,“民族魂”三字清晰可辨。装置中间嵌入一个满是铁锈的正方体,则令人不难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冷静地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而从整体造型上看,又不难令人联想起他的历史小说《铸剑》(形如长剑),或是他在厦门大学教书期间,指导青年文学团体出版的《波艇》月刊的封面(形如桅杆)。每个观众都可以在这件作品面前,都可以得出自己的解读。



留下一份感悟

致知党支部 武昊毅

走进博物馆后仿佛回到了鲁迅先生的时代,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他作为革命斗士的一生。博物馆的每一处都弥漫着鲁迅先生的精神气息,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思想深度的世界。陈列大厅中展示了先生的照片、手稿、书籍以及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历程。看着这些展品,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坚定信念。鲁迅先生的画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仿佛在沉思着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情感,让我对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鲁迅先生不仅仅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将人民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令我深深触动,由衷的敬佩这位革命先烈。先生一生坚持真理、追求光明。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真理、关注民生的信念。“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知党支部 林静

走进了那条不起眼的小胡同,跨入鲁迅博物馆的大门,鲁迅先生的雕塑就座落在那里,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敬佩之情瞬间涌满我的全身。多少次我们为了考试翻开书卷,学习《呐喊》与《彷徨》,不曾走进,而来到鲁迅博物馆时,发现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是鲁迅先生在当下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下呐喊出的真情实感。展览中看到很喜欢的一句话,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先生虽逝,但是他的精神、气节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致远党支部 赵妍菲

同于绍兴的鲁迅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陈列并讲述了鲁迅从婴儿到去世的五十几年的时间内所用过的东西和事迹。初入三味书屋、赴日留学、弃医从文、走上文学革命的道路……在博物馆的短短一个多小时,却看尽了他作为民族脊梁最坚定、含有满腔为国热忱的唤醒麻木人民的决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刚入博物馆,就看到一队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鲜花献在了鲁迅先生的雕像下。他们身上戴着的鲜艳的红领巾被微风缓缓吹拂,将这份敬意带给早已逝世的民族魂。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新京澳门葡萄城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
XML 地图
XML 地图